尊敬的老師,親愛的同學們
大家好,我是20屆5班的李洺慧,聽過前面辯手的辯論,我深有感觸。又什么高考應以識為先,又什么察舉制演變為科舉制的,說的都挺好的,但我還是堅持立志德為先。
人都說,立業先立身,立身先立德。就是說德是立身之本,是立業之基,沒有良好的品德難以成大事。
縱觀中國歷史,大量“有才”的人都會幫助少數有德的人成就大業。比如西周時期的周公旦,他是文王的兒子,武王的弟弟,成王的叔叔,受命輔佐皇帝,可謂是天下舉足輕重的人物。可是,他卻常常在洗頭發時三次握起頭發;吃飯時,一頓飯有時候需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飯食,匆忙起身,去迎接來訪的客人,生怕錯過了賢士。因為他知道,禮賢下士才會招納更多的人才。也正因如此,很多有才之士慕名而來,為他出謀劃策,幫助他輔佐皇帝完成了滅商興周的大業。又如“將相和”中的廉頗和藺相如,《送東陽馬生序》中的宋濂,三顧茅廬請諸葛的劉備,他們的成功,無一不源自于他們高尚的品德。這就告訴我們了一個樸實的道理——最終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。所以說,欲成大事者必要以德修身,方可齊家,治國,平天下。
這時,會有人說了,那是在古代,在如今這個以學識定位置的世界里,德和時代發展潮流格格不入。可我認為不是這樣的,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,古中國,古印度,古巴比倫,古埃及,為什么唯獨我大中國的歷史源遠而又流長?泱泱我大華夏,上下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,無不在閃爍著德的光輝。如果沒有德血脈相承,那在世界民族之林里,我們又憑何昂首挺胸驕傲地自詡為炎黃子孫?如果以德為先的觀點不正確,那么十九大中,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,又為何讓一代代青年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染下茁壯成長?
我相信,無論是我左手邊臺上的這些優秀的反方辯手,還是臺下坐著的同學們,肯定有人會說,德既然這么重要,那遵守三綱五常,講究三從四德的天朝上國又為什么會覆滅?作為高中生的我們,不應該以識為先么?首先,我想說,我是一名文科生,在歷史學習中,我深知一句話,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。任何一個國家的興盛還是滅亡都離不開其經濟基礎。中國是小農經濟,傳統的小農經濟阻礙了新經濟的崛起,重農抑商遏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,三綱五常又束縛了人們的思想,所以天朝上國才會覆滅,泱泱我大華夏才會遭遇列強的入侵,經歷百年屈辱外交史。所以德并不是清朝滅亡的原因,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和落后才導致中國近代落后于西方國家。
給大家再舉一個例子,德國和日本都是傳統的軍國主義國家,崇尚武力解決一切,拳頭才是王道,力求通過戰爭來擴張領土。在二戰中,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殺戮。在侵華戰爭中,日本在幾個月之內瘋狂屠殺了幾十萬的中國同胞。但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,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必將勝利。戰爭結束后,德國總統勃蘭特認識到了當年犯下的錯誤,他在猶太人紀念碑前莊嚴下跪。這驚世一跪,跪下的是膝蓋,挺直的是脊梁,德國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認可,這難到不是德么?反觀日本,面對南京大屠殺這罄竹難書的罪行,安倍晉三編織各種謊言去掩蓋他們曾犯下的滔天罪惡,甚至公然參拜靖國神社,令人發指。即使日本是亞洲唯一一個發達國家,它仍然沒有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這么大的國際影響力。
所以我認為,立志應以德為先,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,德才是成功的王道。即使高考在即,以識為先智慧讓你贏一時,以德為先贏得才是一輩子,所以我堅持立志德為先。
我的辯論到此結束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