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志識為先
20屆7班
孫偉華
古人云: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,這里的氣,我理解為氣質。當一個人飽讀詩書后,他的氣質就會由內而外的發生改變。這種改變,會體現在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等方面。所有我認為,立志先立識。
三國時期,無論是曹操,還是孫權、劉備都求賢若渴,希望增強國家的實力。大部分的賢人會主動投靠一個國家為其效力,有一個例外—諸葛亮,他是唯一一個讓一個一國之君三見的人,為什么?因為他有足夠的才學作為資本,他被人稱為“臥龍”。他的才學也足以讓劉備為之傾倒,所以劉備才會下一國之君的身段,來三顧茅廬,請諸葛亮出山!
錢學森在新中國建立初期,沖破美國層層阻攔回到祖國,他的愛國精神固然值得稱贊,但他對祖國國防事業的貢獻更加值得被稱贊,他和其他科學家為我國研制出了兩彈一星,大大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,解除了美蘇對我國的軍事威脅,而這些貢獻來自于他的知識
前一段時間,有一則新聞,一個老人在登機前向飛機發動機內投擲硬幣祈福,導致飛機延誤數小時后起飛。這里的老人品德敗壞嗎?我認為不是而是因為他的無知。他不知道這會影響整個飛機的安全,所以他才會這么做。
宋人張載有言: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他認為這是讀書人的追求??鬃右舱f:“修身,齊家,治國,平天下”。他認為這是讀書人的任務。他們都希望社會和諧,但是完成這個任務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—那就是這個人要有知識,是一個讀書人。我們是高中生,也是讀書人。社會需要我們積累知識,成為人才,為它的發展做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貢獻